document.write('
')发布时间: 2023-03-19 00:04:53 作者:刘芬
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朱永新教授曾提出“今天教育的模样,是明天中国的模样”,今天推荐《教育的对白》中的节选内容,随朱永新教授和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一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
麦克法兰:
我因为很小就在寄宿学校生活学习,在寄宿生涯中,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区分没有非常强烈感受。您怎么看待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整个人生中的影响呢?
朱永新:
人出生后便生活在家庭中,通过家庭和父母感受世界。在此之后才进入学校和职场。但即便在教室、在职场的时候,我们每天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家庭。所以,家庭是人生场所的中心,毫无疑问也是人一生中最温馨的港湾。
毋庸置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父母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一举一动也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和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说话,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父母的行为将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谈论的话题也会成为孩子的兴趣。很多父母以为跟年纪较小的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在此刻不懂,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家长或家庭经常谈论的语言、词汇与孩子的兴趣点或者未来选择的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中产阶级家庭里,父母往往会议论时政、国家和社会;在相对贫困的家庭,家庭的话题更多集中在当下的生活、经济的问题。这样这些话题就慢慢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印记,孩子关注点就不一样,人生今后的职业选择、人生道路也不一样。
记得您提过,在您看来您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作家。你如何评估父母的文化教养、学历对孩子的影响?我们也看到许多贫困家庭的父母,甚至本身是文盲的父母,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孩子。您觉得这是偶然,还是存在规律?
麦克法兰:
大多数成年人都说不清楚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抚养他们的,因为他们已经记不清儿时的事了。我之所以知道这么多父母亲的事情,是因为我保存了很多他们的书信。父母去世之后,我阅读了很多他们之间的信件、以及我和母亲之间的书信。我还有一本书讲述了母亲接受教育的经历,她通过写日记和书信的方式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我可以了解母亲接受教育的经过,了解父母如何以一种特有方式把我养大成人,了解父母之间如何谈论我的成长。我也因此可以看清母亲对我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她喜欢诗歌、善于思考、热爱学习、充满好奇心、关心别人,这些都深深影响了我。那些留存的书信让我了解了母亲的童年经历,以及那些经历又如何在后来影响了我。我父亲不太喜欢上学,他年纪轻轻就辍学去了印度,所以在智力发展上,父亲对我的影响远不如母亲带给我的影响大。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文盲或者说受教育比较少的父母。我之前在尼泊尔的贫困地区做过田野调查,当时遇到一位母亲,几乎是文盲,受教育很少,但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却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是文盲,但这位母亲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与他人友善相处、如何保持身心愉悦,所以我认为父母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关心、支持,而不在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朱永新:
您的回答很值得人深思,其实这也是许多中国父母关心的问题,因为很多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他们会想尽办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但很多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家庭就缺少这样的条件。其实没有关系,中国有句古话,自古英雄出寒门。有时重要的不是父母能给孩子多少知识,更多的是人格上能给孩子多大的引领,是父母本身对知识的尊重、敬畏,以及对孩子自信心的养成,总之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中更加重要,所以我很赞成您的论述。
麦克法兰:
我觉得不仅父母可能影响孩子,孩子同样也在影响父母。也只有真正有孩子之后,你才能发现你能从孩子那里学到什么。比如你可以从孩子身上学会要有耐心,要尊重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但现在的情况跟以前大不相同,正如我之前所说,世界发展迅猛,很多父母已经能够从孩子身上学到更多东西。比如,在科技方面孩子比父母懂得更多,父母就要从孩子身上学到更多关于科技、时尚的知识以及一些新观念。所以现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平等,而不是像以前父母只是把从社会上学来的东西单向传授给孩子。如今,孩子在课堂上和在社会中学到的东西,回家后也会反馈给父母。
朱永新:
您点的12英寸比萨没有了,给您一个8英寸的、一个4英寸的吧! 8加4等于12。孩子们,服务员的想法对吗? 前不久,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化错教育2019年度峰会暨全国小学数学两课教学观……
本报讯(记者王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育的公平发展,是中国教育最大的成绩,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由袁振国、翟博、杨银付领衔主编,华……
本报北京9月20日讯(见习记者林焕新)“团结起来前进!团结起来前进!祖国需要我们……”在激昂的歌声中,北京中小学校“院士回母校”“杰出老校友回母校”活动启动仪式暨首……
本报讯(记者赵秀红)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公布了《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两份文件自2019年10月8日起施行。后者规定,托育机构应当与婴幼儿……
英国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家校联合的国家,近20年来更是密集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家长深度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笔者去年赴英国第三大城市——格拉斯哥做访问学者,以家庭教育研究……
据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黄玥)记者4日从共青团中央获悉,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各级共青团组织广泛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 团中央书记处全体同志分……